抑郁症
现在是:2024/5/10 8:47:21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术语


自体心理学小字典

作者:xinliyisheng.cn  来源:石家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心  点击率:478




自体心理学小字典


    在自体心理学的发展观点里,原始的、核心的自体在环境气氛里,透过自恋原欲的灌注,与镜映的和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之互动,在恰好的挫折与满足的携手合作下朝统整的、成熟的自体发展。原始的自恋也得以转化为较高形式的自恋。
    自体里的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的双亲影像这两极,加上孪生(也是另我)的第三极之自体客体需求,因着自体与自体客体之关系所得到的自体客体经验,进行转变内化作用。在此作用中,夸大自体相对于镜映的自体客体,理想化的双亲影像相对于理想化的自体客体,孪生自体相对于孪生的自体客体。自体与自体客体的关系可以是由原始的到成熟的全光谱范围。
长期缺乏良好自体客体经验,或阶段不恰当的自体客体回应,会产生自体方面的病理,如自恋暴怒、自体崩解、自体的解组等现象,及导致轻重不等的自体疾患。在镜映转移关系中的自恋能量流动时,因着母亲自恋地使用儿童之成就,将形成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被打通的垂直分裂(公开夸示婴儿化的夸大)  ,其次是打通因母亲的拒绝儿童独立之自恋所形成的水平分裂(潜抑了的古老自恋之要求) 。
    在分析情境或其它特定情况里,早先的古老自体客体可能透过自恋的转移关系而被活化。在治疗上,透过神入的工具,治疗师以自己提供异于个案过去的自体客体经验,或修补缺陷的自体,或强化代偿结构,使个案的自体更趋统整。
Alter ego 另我即孪生(twinship)
Cohesive self 统整自体
Empathy,神入
Grandiose self 夸大自体
Idealization ,理想化
Idealized parental imago 理想化双亲影像
Libido, 原欲
Mirroring ,镜映
Narcissism,自恋
Narcissism primary 原发自恋
Narcissism secondary 次发自恋
Narcissism transference 自恋的转移关系
Personality, narcissistic ,自恋型人格
Rage 暴怒
Self ,自体
Self disorder ,自体疾患
Selfobject 自体客体
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
Transference ,转移关系
Transference , archaic 转移关系 ,原始的
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 .转变内化作用
 
Alter ego另我即孪生(twinship)
    在此关系里,对方有如自己,双方都经验对方的感受有如自己的一般。科胡特在最后一本着作《分析的治愈之道?》  (1984)里提出第三个自恋的(亦即自体客体)转移关系,也就是孪生。从科胡特最初将孪生转移关系包括在镜映转移关系之下来看,这是个改变。孪生自体客体关系的本质是在兴趣与才能上的相似性,那意思就好像是被某个像自己一样的他人所了解一般。科胡特所说的悲剧人(tragic man)  (相对于弗罗伊德所描绘之精神官能症个案的罪疚人(guilty man))在过去曾处于无反应之环境的危险中,如今被提供了两个去了解其核心自体之残存潜力的机会。
    第一个机会是核心雄心与抱负透过早期夸大表现癖幻想的巩固而被建立起来,这大部分是发生在生命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年间,并且需要母亲的镜映接纳,以坚固其充当雄心与抱负所不可或缺乏基础的健康表现癖。
    第二个去了解核心自体潜力的机会是获致大部分特定的理想化目标,通常出现在生命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年中间。科胡特(1977)也提出一个张力弧的概念,以描述在自体之两极间的心里活动之持久不变的流动,也就是一个人对于朝向被其雄心与抱负所驱使且被其理想所引导之事物的基本追求。这是科胡特早在1966年时便提出的一个想法。
在转移关系的情境脉络里,个案早期的存在与行动因某个得以成为纯真喜悦之来源的那个人物之轮廓会逐渐显露出来;而这人充当静默的存在、充当儿童紧挨其身旁便觉得精神抖擞(小女孩在厨房里紧挨着其母亲或祖母做家事;小男孩在地下室紧挨着其父亲或祖父做工作)的另我或挛生之重要性也会逐渐变得明显。科胡特(1984)最后终于视孪生转移关系为一统整核心自体发展的第三个机会,而这发展大概是在镜映与理想化需求未被满足后,才自那些好的自体客体所分享来的技巧、才能与经验中兴起的。

Cohesive self统整自体
    是一个人对自己认同上之稳定且恰当地结构化了的感受。这让他对今日与昨日的自己感受为同一个人。既使在面对对于自尊的失望或威胁时亦然。
根据科胡特,自体发展定藉由巩固三个元素的方式:夸大一表现癖的自体(全能。有雄心与抱负的去挣扎获取权力和成功)  、理想化的父母影像(价值与目标)  ,和一技巧与才能的中间领域,而这领域被前述两者的张力所维持。最佳发展是由这三元素之进展巩固成的统整自体所构成。这需要有敏锐的、神入的、恰恰好的父母影像(自体客体)。他们赞许的镜映,反映了儿童的自我价值,因而鼓励了自尊和自我肯定的雄心与抱负之发展和维持。
    当父母影像无法神入儿童的表现癖(镜映)需求和理想化(融合)需求时,则导致病态。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病理是连于一结构化不完全且不稳定的自体。自体统合性被自恋伤害所威胁;在激发对于自恋维持需求的情况下,会有自体之暂时的崩溃、衰弱,或不协调于自体的情况。

Empathy,神入
    简明牛津字典对该词的说明是“投射个人的人格进入(因而完全了解)所凝神(contemplation)的客体”。将自己的脚放入他人鞋中的能力,这概念暗指一个人兼有感觉自己进入客体,又保有自己做为独立个体身份的觉察两者。虽然有些分析师基朴神入的不科学与未具信度而反对神入这词的使用,多数意见仍认为对神入的能力是做精神分析治疗的先决条件。它可以,但很少被引证为一个投射性认同的例子。
    科胡特称为替代的内观(Vicarious introspection):弗罗伊德称为Einfeshlung:intersubjective  resonance:一种认知的形式,让一个人可以由他人的特点去理解其主观经验,了解不只感觉催动其行动,而且冲突与妥协形成自己感觉的全部。神入并非同情,但在接受并了解他人观点的主观正当性之神入过程上,情感同调是第一步,必须有该词是因为同情只用于分享不愉快的经验,而未暗指同情者必须保持其客观性。弗罗伊德的着作中关于神入只有两句话,在(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1921)文中,和某一注脚里提到的。他认为认同是藉由模彷之路导致神入,“这机转让我们开始有任何可以着乎于别人心智生活的态度”以及“在我们对于存在于他人里面。却被我们的自我天生视为异类之了解时,扮演着最大部分的角色”。
    在心理治疗中神入是一种探究的模式,让治疗师可以了解个案所报告的经验。如了Thomas Ogden在(The Primitive Edge of Experience,1989)指出,是分析师自己与情绪混合后的知觉,导致得以对个案了解。由于这多为潜意识的,所以分析师必须学会利用自己飘移的潜意识状态以了解个案的主观经验。个案不被由传统精神动力观点来面质为防街行为或阻抗:治疗师代之以与个案的主观经验同调。将个案的主观经验视为正当的与适应的来接受。在DSM。IIIR中,缺乏神入被认为是自恋型人格者的性格倾向。它也见于精神病理的许多其它型态中。无法适当神入其子女的个案,被认为与其子女之精神病理的各种型态相关。

Grandiose self夸大自体
    也称夸大表现癖的自体(grandiose。exhibitionisfic self。儿童会有想成为完美的期望,因而在给予恰恰好的父母时,他会想去获得父母对其自尊和价值的赞同和肯定。在父母的神入失败下,会发展出病态的夸大自体。
    病态夸大自体的特征包括对自己的优越性、独特性、坚固性、和无限性带着夸张自视的不实际想法:期待去展示和表现自体:幻想着杰出的成就、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贪得无厌的渴求注意、赞同、赞赏和爱;带着不实际的高目标和计划之过度企图心;难以忍受自己名号的不完美感觉,期待特殊的好感:封他人有负面、敌意、贬抑的态度;在人际关系里的过度自负、傲慢。狂妄、自我中心,爱炫耀,和自恃身份的狂傲。
在正常的自体客体发展里,儿童的早期互动是处在自体客体的关系形式里,在这关系里,他人被经验为一自体的延伸。在夸大的最早形式里,儿童相信自己是全能的“我很棒,且你赞赏我”  ;于是他开始认知到他的需要被一全能而完美的他人(通常是母亲“你很棒,且我是你的一部分”)所迎接。当自体客体的需求相配合时,会在自体和客体间有渐增的分化,且会逐渐地觉察到他人是自主的。
    在母亲对其小孩的神入回应里,她将值得与价值反映回给小孩所做和所说的,而这镜映回应让小孩可发展自尊和自我肯定的企图心,他的夸大表现癖自体因是完美而企图诱出持续的赞许。当然,并非他的所有活动均受到母亲的喜爱。即或如此,如果母亲通常是回应、肯定、赞许和一致的,儿童就可忍受自己行为(他由自己的错误学到的,并发展出内在控制和自体调节)之无可避免的失败,及在母亲反应里的可预期落差。儿童的父母重复地不恰当回应(神入失败)时,就会有可见的精神病理。

Idealization,理想化
    指贡献正向的特质(卓越、美丽、完美。全能、全知、不失败、神入、不转离的爱、无比的胜任)给另一个人、客体,或自体(的心智表象)。理想化是指需要去处理人想要融合,或接近会让自己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由理想化中摄入力量和舒适的结果,儿童会发展出自体方向、以及一种去设定具挑战性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
    原始全能的理想自体最初是产生自关联到完全可及、爱,需求满足,和降低紧张的理想客体(母亲) 。讯息是“我是完美的,而且你爱我”。在早期亲子关系里,儿童投射自己的夸大到父母身上。父母困而是被理想化的(以科胡特的用词是理想化的双亲影像idealized parental imago)。最初,儿童希望与这满有权能的自体客体融合(你是完美的,而且我是你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流逝,这想要融合的期望导致父母胜任能力的被内化。以及一种想要靠近这力量泉源之渴望。最后,成熟的人被满足于知道其它人(朋友、家人等等)在其面对压力的时候是可及的。
理想化是一个对抗知觉到矛盾和由罪恶感与忧郁里获取自由的防卫,代价是自尊的失去。这防卫的失败会导致幻灭(disil1usion)和忧郁。婴孩理想化过程的重复常发生于人格疾患个案的治疗中。

Idealized parental imago理想化双亲影像
    指一个让孩童能尊敬,并将其当做一个平静、无误且全能之影像而与之融合者。而因着母亲无可免的不完美,起初的自恋平衡状态被迈向成熟的压力与痛苦的精神张力干扰。婴孩的精神组织会设法建构关扮,“完美”的新系统(好一始基的自体。坏一外在的。完美与力量一始基的你。)自恋可视为最初的快乐、力量、完美,以及好的属性代表(尚未分化的)  。逐渐分化成愉悦、力量、知识。美和道德等各类型完美。这些性质被投射到双亲影像。理想化作用与自恋之间有密切关系(理想化的客体表征、认同作用、自体的连锁关系)。理想化原欲的出现,原欲的灌注有一部分是向客体的,被理想化的性质被当作原欲满足之源,这如被剥夺则会转变这客体影像为一内射物(内化作用会被客体失落所加强)。长保一个特定的客体灌注是不可能的,因而会有挫折。结果是内化作用及驱力调节之精神结构的增添(超我)。正常下,前俄狄浦斯期理想化的双亲影像逐渐失落,伴随着自我的驱力调节功能的增加。而俄狄浦斯期的巨大失落,则助长了超我的形成。

Libido, 原欲
    心智能量的理论上形式。有这能量。结构和客体表象可被投注以能量。原欲被认为有一来源,来自身体或原栽,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关联至爱欲区(即口腔的、肛门的、性器的原欲)  ,当原欲被分配到各种不同的结构或过程时,是为原欲化【或另言之,承载一原欲的精神灌注(cathexis)。在弗罗伊德最先的综合论述里,原欲是将定的附着朴性本能之能量,但稍后假设自我拥有了原欲,自我原欲衍生自原欲,依附到客体表象(客体原欲)];原欲由最初依附于双亲客体转变为依附自我,当对父母的依附减少时,自体爱与自体觉察渐增。这样的综合论述暗示自我是自己的客体:因而Federn(1952)区分主体原欲(能量为自体、主体所用)与客体原欲(纪量可被用于投资到客体)】。

Mirroring,镜映
    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正向反应,反映了自体价值的感受,并逐渐灌输内在的自体尊重。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之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基本的。这样镜映反应的结果,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镜映需求被称为夸大表现癖的需求,因为它们支持婴孩关于“我是完美的,且(就是这原因)你爱我”的概念。镜映的自体客体是一种回应并确认儿童在活力、伟大与完美上的天生意识。

Narcissism,自恋
    1.是性的性错乱,此时主体喜爱的客体是其自身,最早Havelock  Ellis(1898)和Nacke引用
    2.扩展其意,可为任何形式的自体爱。
    古典理论:区分原发自恋和次发自恋,原发自恋是先于爱他人的自体爱:次发自恋是来自对一客体内射和认同的自恋爱。次发自恋或者是一防卫活动或态度,因其让主体可否认自己已失去内射的客体。或者走发展过程的一部分。这概念的主要困难定,一方面“自恋”略带贬义,而另一方面,它被用为一技术用词,以分类所有形式的原欲在自体里的投资。因而常见引用关于“健康的自恋”来表示适当的自体层面,以与“过度自我评价”区分。
    自恋的客体选择是基于客体封于主体的相似性。自恋的伤痕定一种对自尊的伤害。自恋的神经症是个案无能力彤成一转移关系者(Kohut认为在自恋人格疾患者可形成自体客体转移关系)。自恋的供给是指情感、谄媚、赞美等可强化自尊者。自恋有时也意指自我中心或唯我论,亦即,它可指用自己做为组织经验的参考点者,在这意义下,当发现自己不是海滩里唯一的鹅卵石和世界并非单单为其利益而组成时,就会有一自恋的失落。
    对自体的(原欲)投资,其反面非客体关系。而是客体爱(客体爱的特征是一种施予与接受的相互性)。有两种主要型态之自恋:理想化的双亲影像和夸大自体(原先科胡特称为自恋的自体)。

Narcissism primary原发自恋
    这是来自经验上的观察,指涉婴孩的心理状态,婴孩对母亲及其辅育经验之我、你未分化。终生保留弥漫人格所有层面的基本自恋张力之直接遗迹,而分化出两种形式(自恋的自体“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的双亲影像)。
表现癖可广义的被视为所有驱力共有的一个主要之自恋向度,是对于做为驱力的执行者之自体(而非驱力之客体)的自恋强调(即客体被邀请参与孩童之自恋乐趣,并为孩童确认此乐趣时,客体才会是重要的)。
    心理上的分离。不同的成熟阶段,依序关注其中主要的功能与行动,必须逐渐的去性化(最好透过逐渐的挫折,同时伴随爱的支持来达成)。
表现癖若是自恋自体之驱力层面,夸大幻想就是自恋自体之概念上的内容。在去本能化与被整合以符合自我现实目标上所达的程度,决定了对个体是利或弊。

Narcissism secondary次发自恋
    自恋一度依附到外在客体,但在次发自恋里则由那些客体撤回,并放于服务自我的位置(且不是在潜意识幻想里朝向客体)。这意思是,客体原欲被转化成自我原欲。例如当一个精神分裂病患者退化时。其由现实撤回原欲。原欲依附到其病态宏伟的意念上,并被称为次发的自恋。如同弗罗伊德所说的,它与婴儿化的夸大狂显现密切相关。
次发自恋不是弗罗伊德役来描述之内向的(introversion)。在内向里,原欲会进入而为朝向潜意识幻想的客体服务。

Narcissism transference自恋的转移关系
    一个定义不明的概念,或许最常用于指阻抗是以疏离、不相关、不可接近、脱离、和无法沟通情感作为显现的个案。很多这类个案维持一种自给自足的暗喻,并作为一种防御以控制对抗更深的依赖和脆弱感受。

Personality, 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
    自恋人格疾患在DSM—IV里之基本特征是持续型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神入、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恒常的注意与钦佩\(当“表现癖”被用来定义自恋家时,有时会被拿来使用) ;权力感。夸大感、独一咸,和被赞赏的需求,是三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它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其它相关特征,如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当被批评时暴怒、羞耻和屈辱的感受:人际利用的;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嫉羡和过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见,后面这些特征与疾病之严重度的关系,甚于人格的特定分型。
    持续在镜映自体客体关系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格型态:
    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一一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
    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一一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惊惧的对别人之需要,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一一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化爆发之间变动。
    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另我(或孪生)]的不是产生下列情形:
    1.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一一他们永远在寻找自己所能赞赏者
    2.另我(alter--ego)人格一一他们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那人可确立其价值,因而确立了自己的真实性。

Rage暴怒
    常用于精神分析的写作里,用以强调压倒性及无可遏抑的婴儿化愤怒。
在科胡特认为自恋暴怒是一自体客体失败复的结果:它包括了复仇的需求或再装备以对抗一自恋侮辱,它不像一般正常的攻击和愤怒,因当侮辱结束的时候它也不会满意,而会不顾对自己或他人之危害的去寻求摧毁挫折之源头。因着这样的下计后果,这状态也被视如盲目的怨恨(blind hatred)。盲目的怨恨是一种自体正义的暴露,用价描述自恋人格(病患)以扩张的夸大为特征(一种对抗自体概念受损的防卫)  ,和指定他人成为次等人类的姿态。盲目的怨恨是以一种复仇的敌意和人身或语言暴力的爆发反应来面对某类的侮辱。

Self,自体
    在任何时候,人的身心整体,包括潜意识与意识两者所贡献的。每个人对该词的定义各不同,如霍尼(Homey)对于自体一词是定义为真正的自体或实证的(经验的)自体。科胡特则采三极自体的定义。而卡尔.荣格(C.G. Jung)对这个词的使用,则似乎比其它人定义的范围都广大。

Self disorder,自体疾患
    三极自体的形成过程,会有原发的自恋障碍(primary disturbances of the self),包括精神病与边缘状态:与次发的自恋障碍(secondary disturbances of the self),包括自恋行为疾患与自恋人格疾患。后两种个案因能忍受复生之自恋需求的挫折,而不至于造成自体永久性的崩解或枯竭,因而科胡特认为是可分析的。
自体发展上,自体客体提供恰当刺激失败时会产生之精神病理:刺激不是的自体(understimulated self),表现症状如性欲或成瘾的刺激;崩解的自体(fragmenting seIf)  ,表现症状如虑病;过度刺激的自体(overstimulated self)  ,表现症状如逃避创造性的活动或回避理想化的人物:过度负荷的自体(overburdened self),表现症状如敌意,妄想。
    在科胡特的分类举里。自恋的精神病理学包括:
    1.自恋人格疾患(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以忧郁、对微不是道的事过度敏感,虑病的抱怨,和缺乏生活的风趣为特征:
    2.自恋行为疾患(narcissistic behavior disorder),以性错乱、反社会,和成瘾的行为为特征;
    3.融合饥渴人格(merger--hnnger personality)’以倾向于与他人有共生,满了融合的关系,并会有压倒性地要求他人保持让自己随手可及等等为特征:
    4.逃避接触型人格(contact—shunning pcrsonality),当受到亲密所威胁时。以逃避和自我隔离来避免自体的崩解和失落的感受为特征。

Selfobject自体客体
    科胡特将中间的横线拿掉,于是该词更明显的成为精神内在的表象。在自体心理学中的概念中,指的是另外他人(或无生命的客体,或抽象概念)于精神内在的表象,其并不被经验为一个分离而实际存在的人,而是被经验为自体需求的扩展。自体客体提供关键的功能援助,之后被内化和转化(由婴孩到儿童期均持续的过程,称为转变内化作用(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成为发展中之自体的结构(因而可贡献与有能力)。完整的统整自体之发展需要一种入的父母或照顾者做为自体客体的参与,父母执行这一角色的无能力或失败,是婴儿化冲突与后来病理的原因。
    在婴儿期,自体客体需求定绝对而强烈的,而且婴孩要求客体(典型上指的是母亲)封他完全满足和立即回应。随着时间的进行’与母亲的距离被忍受了t虽然母亲在如其所需的基础上持靖地供应他诸如雄心与抱负、安抚,和增强统整的减觉芋自体增强和自体调节功能。自体客体在精神和现实问做媒介。以此感受,环境教导孩童他的什么贡献会被镜映(戚赞赏)或什么是有价值的理想,或者那些不含或不是。在青少年期,同侪团体是一重要的自体客体。在成人生活里,配偶、朋友,和伙伴可能是自体客体,他们对于提供内在的功能和情绪的稳定是有价值的。 
在诠释的心理治疗里,治疗师是作为自体客体。科胡特描述了三个主要的自体客体转移关系:镜映、理想忆,和另我(孪生)。另有两种是融合(meger)和逃避接触(contact shunning)。

Self psychology自体心理学
    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一种,源自科胡特(Heinz. Kohut)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弗罗伊德之古典精神分析以降,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现象之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

Transference,转移关系
    1.借此过程,个案置换感受、想法等等到分析师身上,这些是衍生自个案先前生命里的影像:个案藉此将自己关联到分析师身上,有如分析师是其早期生命里的某个客体:藉此个案将早期内射而得的客体表象投射到分析师身上;藉此,个案经常将其早期的重要客体赋予到分析师身上。
    2.由1在个案里产生的心灵状态。
    3.广义的说,是个案对其分析师的情绪态度。
    弗罗伊德对转移关系的原始描述是早期在与分析师的关系上之重复,此看法现今已有相当的修正。转移关系中所经验到的不只是早期的经验,还包括环绕着自体的早期经验之感受和想法,主体对于这经验的幻想,和对这两者的防卫。分析情境刺激了个案的潜意识幻想生活。但同时挫折了个案获得满足的要求。个案不记得潜意识幻想,反而将它重复于转移关系中,且企图将幻想再现重演于个案一分析师的关系中。换言之,转移关系是一种阻抗的行动化之形式。当它现今被加到分析师身上时,会是一不恰当且时空错置的显现。
    转移关系可以是正向的,这时个案不实际的过度理想化或爱分析师:它也可能是负向的,这时个案不喜欢或恨分析师,而无需现实上的原因。
    科胡特所描述的三个主要的自体客体转移关系是另我的转移关系、镜映的转移关系,和理想化的转移关系。
    镜映的转移关系以自体发展的形式见于稍后之生命中,他们以此要求所反映或反应的人。当一个人已经在此领域获得足够的成长时,就己获得了一种在操作中自傲的成人感觉。
在理想化的转移关系里,是一种原始自体客体的转移关系之形式,个案再度投射儿童的夸大自体到治疗师身上,治疗师因而被转化为理想化了的父母形象。这样一种转移关系常被一直升高的期望所复杂化,以至于无法满足,追时,个案经验到失望。也因此暴怒。当治疗持续下去时,在通彻(恰恰好的幻灭)的时段,个案被鼓励逐渐对理想化的治疗师之影像放手,而且真实的承认在理想化的自体表象、理想化的客体表象,和真实的自体表象之间差别。   
 另我或孪生需求是需要感觉像某个他人之需求;完全的像他自己。随着发展,这成为一种从属的感觉。生命早期缺乏令人满意的孪生自体客体,可能导致成年期时对孪生的强烈需求。具有另我人格的人,藉由形成一种与他人的关系来肯定自己的现实,这他人分享了他的价值、兴趣和信念。这种孪生需求也在对治疗师的转移关系中被表达出来。

Transference , archaic转移关系 ,原始的
    在这转移关系里,个案缺乏对治疗师与早期客体(例如母亲)不同之觉察,且将治疗师经验为自体的延伸。典型地,个案要求来自治疗师之立即的反应(例如,分析师必须确认个案的特殊性或独特性)  ,为治疗师创造了一种两难的困境:如果治疗师维持沉默且不回答,个案会对其粗鲁变得暴怒:然而,几乎任何治疗师所给的答案都会被个案认为是错的,且将会让个案解放出非理性的否认或暴怒。原始的转移关系将前俄狄浦斯期客体表象和自体表象予以分裂,这在边缘型个案和婴儿化个案上是很常见的。
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转变内化作用
    客体透过自体客体这内在表像,在漫长的时间里。提供与自体的自体一一自体客体关像之经验,内化并转化为自体结构的一部分,此内化与转化过程称为转变内化作用。

相关阅读: 让“我感觉......”流畅起来

心灵热线-Tel:0311-69001019  13933184684 

 

有任何疑问请点击我: qq:395047657  498055474

 

微信公众平台号:xlzxzx0311(请搜索并加关注)可及时收听我们的即时信息

 

求助互动邮箱:xlzxzx2003@yeah.net  

 

更多内容请点击我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欢迎分享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Copyright©2004  石家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心

心理咨询热线:15354111695 婚恋情感咨询热线:15354211684 邮编:050081 邮箱:xlzxzx2003@yeah.net
设计制作:新华世纪网 维护管理:新华世纪网
冀ICP备11012094号
 
 预约咨询
 业务联系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